全国两会15件提案集中递交:限制一次性塑料餐具,遏制塑料垃圾!
2019-03-19 来自: 千赢国际体育 浏览次数:1513
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呼吁:将塑料餐盒纳入“限塑令”
“十年前,一项自上而下的限塑法令正式生效,旨在遏制日益加剧的白色污染。然而,十年来,“限塑令”成效甚微。“当前迫切需要在制度上完善细化限塑令,在实践层面上增强其执行力、强制力。”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
扩展“限塑令”适用范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发布于2007年12月31日,简称为“限塑令”。巩富文调研发现,作为一项自上而下的法令,“限塑令”并没有深入到我国消费市场的各个角落。在“限塑令”实施过程中,尽管对正规超市的监督管理相对严格,但受益于塑料袋有偿使用,兜售塑料购物袋成为不少超市的一项重要收益,“限塑令”沦为了“卖塑令”。
由于缺乏足够的配套制度和鼓励、惩罚手段,“限塑令”对减少生产和使用者没有奖励到让其心动,也没有对违规者罚到让其心痛。
“限塑令”根据当时消费领域包装制品的情况,仅仅针对塑料购物袋进行限制。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发展,我国消费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塑料餐盒、塑料胶带、塑料包装袋的消耗量迅速上升,这些行业产生的“塑料垃圾”激增,在部分地方甚至已经超过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传统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的用量。
解决新行业产生“塑料垃圾”过多过滥问题已刻不容缓,应尽快将快递包装袋、塑料餐盒等纳入“限塑令”的限制范围,防止造成监管盲区。
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
各职能部门监管缺位,是导致“限塑令”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进一步明确生产、销售、使用各环节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质检部门应当对生产不符合环保标准塑料袋的行为进行监管;工商部门、环保部门要对违规销售、商品零售场所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行为进行查处。
引导公众改变消费习惯
“限塑令”颁布时,社会各界环保意识普遍不高,限塑令的颁布和实施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关注。“时至今日,人们环保意识大幅提升,但是公众对于限塑令具体内容的了解还很有限。”巩富文分析,大部分人知道大型超市提供的塑料购物袋是符合标准的,但不能准确判断其他场所提供的购物袋是否违规,亟需要相关部门做深入的宣传和科普。此外,限塑令的推行还需要公众养成一 定的行为习惯加以支持。可通过政府补贴,在超市等地对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给予一 定奖励,可能会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限塑
未来的限塑,应当建立起一个从塑料袋生产、销售到回收的完整生态链,而不仅仅是在消费端加收费用。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千赢国际体育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环保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千赢国际体育和社会组织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比如,菜鸟、苏宁等大型互联网千赢国际体育和圆通、申通、韵达等主要快递千赢国际体育均有相应的举措推进绿色物流。
但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环保政策明显落后于公众环保热情,许多环保公益组织想更深度地参与环境保护却没有足够的途径。政府与千赢国际体育、环保组织之间的合作在方式、范围、深度上都不够,政府在鼓励引导千赢国际体育、社会组织参与限塑等环保活动方面的作用发挥还是很有限。
湖南五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国家立法禁止生产一次性塑料和泡沫制品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湖南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益阳橡胶塑料机械千赢国际体育有限千赢国际体育工会主席兼总工程师金进尧等5位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立法禁止生产一次性塑料和泡沫制品的建议》。
《建议》指出,一次性塑料和泡沫制品包括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泡沫餐具等,这些塑料泡沫垃圾的高分子树脂成分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在自然界中很难降解,一般降解周期为200至400年。大量的不可降解塑料泡沫制品如塑料包装袋、一次性餐具等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形成白色污染,在一 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建议》还指出了一次性塑料和泡沫制品的主要危害及现状。
一是影响农业生产。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土壤的恶化将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影响环境卫生。随意丢弃的塑料和泡沫垃圾增加了环境卫生部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同时,在城市、旅游区、水体中散落的废塑料和泡沫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此外,这些废塑料散落在地面上,或随风挂在树枝上飘扬、或漂浮在水面,造成环境和视觉的污染,还容易散播细菌和疾病。
三是增加垃圾的处置难度。目前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塑料和泡沫包装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由于密度小、体积大、难分解,导致大片土地被长期占用,加剧了土地资源的压力;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及土壤,危及周围环境。若把塑料和泡沫垃圾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不但产生大量黑烟,还会产生剧毒物质二噁英,污染大气。若抛入海洋、河流、湖泊,则使水质变坏。
为此,金进尧等5位代表建议:
一是国内相关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已制定了限制生产和禁止使用的一些禁令,但效果不明显,因此应在国家层面进行立法。
二是由国家相关部委组织专家组对产品进行分类,确定禁止生产和限制使用的范围。可降解塑料技术是在塑料和泡沫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 定量的添加剂,如光敏剂、淀粉等原料,使得可降解塑料和泡沫制品在使用完并废弃在大自然中暴露三个月后,可由完整的形状分解成碎片,因而至少在视觉上改善了环境。但这些碎片并不能继续降解,只不过是从大片变成小片塑料,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以及回收利用难度大等问题并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不能从根本上胜任消除白色污染。因此,除禁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和泡沫制品外,立法也应涵盖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加大整治外卖包装垃圾污染力度
近些年,电子商务、线上消费带来的快递、外卖等“新业态”井喷式增长。据饿了么发布的中国外卖大数据显示,到2020年,外卖市场的交易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据国内三家主流外卖平台公布的数据,全国外卖日订单量约在2000万单左右,这表明每天使用的外卖餐盒超过6000万个,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120万平方米。外卖送餐使用的塑料袋、餐具大多是用聚丙烯、聚乙烯等难降解的材料制成,这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治理外卖包装垃圾势在必行。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建议,尽快将快递、外卖所产生的塑料包装材料全面纳入监管范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严格加强执法巡查力度,减少管控盲区,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由税务部门研究出台有关征税办法,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征收消费税。同时,以塑料垃圾为切入口,逐步构建起中国的“生态税”体系,所谓“生态税”是指具有调节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行为相关的用于保护环境的各种税收的总称。构建“生态税”体系,既能使所有环节的参与者共同分担相应的税费,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税法》的必要补充。
研究出台环保基金的征收和补贴细则。基金的补贴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废弃外卖包装塑料回收的千赢国际体育,减少垃圾存量;一类是从事环保包装技术开发的产学研项目,鼓励尽快开发出优 质替代品。
外卖和快递垃圾与居民的生活蕞为贴近,建议各大一线城市率先试点,以外卖平台、餐饮商家和消费者为切入口,奖惩结合出台措施。如对使用可循环餐具和包装材料的电子平台和商家实施绿色信用评级,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平台推出塑料餐具减量化的措施,对主动参与减量的消费者增加积分或返现;试行押金返还制度,使用一次性餐具需要缴纳押金,送到回收点后可取回押金等。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污染防治问题,需要打出“组合拳”,完善政策法律,全链条式地防治,前端开发优 质环保替代品,中端减少使用量,后端科学处理回收。
全国政协委员李霭君:“限塑令”升级迫在眉睫
今年两会期间,围绕“白色污染”,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兼联络部部长李霭君将提交《关于升级“限塑令”的建议》的提案,建议进一步严格控制“白色污染”,对“限塑令”进行升级。
李霭君在提案中表示,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对资源造成巨大浪费。自2007年“限塑令”推行以来,尽管商场、超市等对购物塑料袋进行收费后,使用量有明显减少,但“限塑令”在集贸市场仍执行不力。此外,近年来随着新业态崛起,十多年前的“限塑令”对网购中塑料袋的使用、快递塑料袋包装、外卖平台不可降解餐盒、餐具等监管仍属空白。
“限塑令”的目的是减少“白色污染”,但管制对象和管制范围的局限使其达不到应有效果。她建议提高“限塑令”法律位阶,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改为《塑料袋管理条例》,以加强法律强制性约束力。
另外,她还建议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量,对塑料袋的生产采取行政许可、总量控制等措施。所有生产的塑料袋必须备案,以便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总量控制,逐年减少塑料袋的产量,直至禁塑。减轻后期处理的压力,相关责任方应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或者环境公益诉讼。
她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集贸市场、超市、餐馆、快递和外卖平台等使用免费塑料袋和不可降解餐盒、餐具的监管力度。网购大规模崛起是在2010年以后,这就导致其管制对象“商品零售场所”存在巨大的灰色地带。网购平台是否属于“商品零售场所”范畴,是否受“限塑令”管制,在2007年“限塑令”中并无明确界定。
另外,其管制范围“塑料购物袋”也有局限性,只对具有提携功能的塑料购物袋收费,而超市中生鲜区消费者可随意自取的“连卷袋”并不受“限塑令”管制,自从限塑令实施后,仍有很多消费者会随意大量拿取连卷袋。应进一步扩大并明确“禁塑”监管范围,加大对塑料袋使用的监管力度。